在线咨询
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参考咨询"三农"信息服务
防止药害发生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注意事项
作者: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更新时间:2018-03-12

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是目前生产上使用面很广的一类杀菌剂。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使用效果、方法也有所不同,很多农户在使用这类杀菌剂时,缺乏正确的使用技巧,因而出现药害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唑类杀菌剂要掌握使用时期。不能在作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蘖之前或阔叶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这一阶段使用对作物生长会带来不利影响。如造成作物顶端生长缓慢,使作物植株的节间缩短等。一般来说,禾本科作物相比阔叶作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过早使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防治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时,水稻抽穗前后要注意慎用三唑类杀菌剂,此时使用三唑类杀菌剂超量或连续使用,特别是在施药后短期内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可能引起抽穗困难,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有差异的。一般情况下,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烯唑醇?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有不同。如丙环唑主要用于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等;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及各种斑点病等,特别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施用间隔时间需在10天以上;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等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它们之间混配施用杀菌效果更好。

三唑类杀菌剂用药最佳使用时机是病菌侵染初期。如好力克是一种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一次用药可兼治多种真菌性病害,适用于防治水稻、大白菜、苹果、梨等作物的白粉病、稻曲病、黑斑病、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等,使用时均要求在病害的发病初期用药,主要采用叶面喷雾,每隔7-10天施用1次,连续2-4次,防病效果好。在发病初期用药,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吸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在这时使用三唑类杀菌剂,正好能起到治疗剂的杀菌效果,把刚刚形成的病菌孢子及时杀灭,防止病菌的再侵染。

三唑类杀菌剂最好与其他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不仅效果会更好,而且有利于防止病菌对药剂产生抗药性。在生产上用三唑类杀菌剂与吡唑嘧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多种保护性杀菌剂复配使用,这样可以先杀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然后再清除已经侵入作物体内的残余病菌,使其杀菌效果更好。又如在防治小麦、水稻纹枯病时,将戊唑醇与井冈霉素混用,有利于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效。防治小麦锈病时,用戊唑醇和井冈霉素混用,均能提高对锈病的防治效果。如果田间麦苗长势旺戊唑醇每亩纯药用量适当增加,不仅可有效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还能在麦苗拔节期抑制其基部节间拔长,有利于防治小麦后期倒伏。春季麦田治虫(主要是蚜虫、红蜘蛛)时,将戊唑醇和井冈霉素桶混使用时,可加入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注意采用二次稀释方法,合理配制药液,能起到既治病又能杀虫的作用。但须注意的是,稻田施用三唑类杀菌剂时,不宜加赤霉酸,以防止水稻穗下节间拉得过长,造成后期倒伏。

三唑类杀菌剂注意其使用的安全剂量。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剂量,是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在晚稻病害防治时,超剂量施用的情况屡有发生,有的在短期内连续施用这类杀菌剂,或者与其他杀菌剂混合使用,容易出现对水稻生长后期抽穗前的上部2-3个节间拔长,对水稻产生不良影响。且要注意安全使用的浓度,如防治作物的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使用25%丙环唑乳油时,其浓度超过3000倍时,容易产生药害;苯醚甲环唑防治锈病、白粉病、蔓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时,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安全浓度为1000-1500倍液,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7天以上。要明确三唑类杀菌剂抑制作物生长的剂量与杀菌的适宜剂量是不同的,只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安全有效的使用好三唑类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