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参考咨询"三农"信息服务
禽霍乱的诊断与防治
作者: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更新时间:2018-07-09

1 定义

禽霍乱(Fowlcholera)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鸡、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的特征为突然发病、下泻、出现急性败血症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慢性型发生肉髯水肿和关节炎,病程较长,病死率较低[1]。本病在养鸡行业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短杆状或球杆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无鞭毛及芽孢,刚分离出的病菌有荚膜,经培养后荚膜消失;在培养物中呈卵圆形或圆形,有时成双排列,有时单个存在。该病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在阳光的照射下,只需几分钟即可使其灭活;对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在干燥空气中只可存活2~3d。

3 流行病学

禽霍乱可感染家禽和野禽,其中最易感的是鸽子、火鸡以及鸡、鸭、鹅;其中鸡和鸭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经过,鹅多呈慢性经过。患病和病死禽类、隐性和慢性感染禽类是重要的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伤口接触传播。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遇到应激因素,如气候突变、寒冷、酷热、突然并群和换群、拥挤、营养不良、禽舍通风不良、寄生虫、长途运输、患病、惊吓和噪音等,可引发该病的发生。当鸭发生该病时,常呈地方流行性。

4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4.1 临床症状

鸡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为9d左右,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高产或肥壮的鸡只,病鸡常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倒地、挣扎、翅膀扑动而死亡;有些是前一天晚上精神和进食均正常,第二天早上突然死亡,病程较短,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急性型病鸡体温升高至42~43.5℃,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缩头,闭目,拱背,羽毛松乱,腹泻,拉污绿色、灰白色以及灰黄粪便,其中偶尔混杂血液;呼吸困难,肉髯和鸡冠黑紫色;口腔和鼻腔分泌带气泡的黏液;如产蛋鸡感染该病,则产蛋下降甚至停止;昏迷痉挛,最后衰竭而死。该类型的禽霍乱病死率较高,病程常为3d左右。慢性型常见于流行后期,大多是由急性不死然后转为慢性型的。患鸡精神不好,鼻腔分泌并流出黏液,甩头;腹泻,渐进性消瘦,肉髯及鸡冠发白;肉髯一侧或两侧肿大,甚至干结坏死;关节炎,关节肿大、跛行,甚至瘫痪。该类型禽霍乱可使病鸡生长发育停止,产蛋鸡停止产蛋。

鸭感染禽霍乱临床症状常以急性型为主,病鸭精神不好,不愿下水及走动,食欲减退,口渴,眼闭,不鸣叫;鼻腔和口腔流出黏性分泌物,甩头;打喷嚏,咳嗽,张口呼吸,呼吸困难;下痢,拉灰白色或铜绿色稀粪,腥臭,偶尔混有血液。关节炎甚至瘫痪;鸭的掌部和关节肿大变硬;当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治疗后,效果明显,病症减轻,死亡率下降,但当停药后又反复发作,病症严重。

鹅感染禽霍乱的临床症状与鸭相类似,也是以急性型为主,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成年鹅高,病程为2d左右。

4.2 剖检变化

最急性型的病鸡剖检后,除了心脏冠状脂肪上有点状出血外,没有其他特征性病变。

急性型病鸡脂肪、皮下和腹腔浆膜点状出血;肝脏肿大,质脆,呈棕红色,其表面被灰白色或粟粒大的出血点所覆盖;肠道尤其十二指肠充血,出血,肠黏膜红肿并被黄色纤维素小块、出血点和出血斑覆盖,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心肌、心内膜、心外膜、心脏脂肪出血,心包积液;肺部充血并出血;产蛋鸡卵泡呈半煮熟样,变性,充血出血。

慢性型的病鸡剖检除了具有急性型的剖检变化外,还有上呼吸道、鼻腔、鼻窦内分泌黏液并积累在各自的部位;关节炎,关节腔内有干酪样坏死物和炎性渗出物;公鸡的肉髯肿大,切开可见内部有干酪样坏死物;母鸡的腹腔可见干酪样坏死物和变性。

鸭的剖检病理变化与鸡的比较相近。心包积液,心脏脂肪、心肌、心包膜出血;肝脏肿大,脂肪变性,其表面被灰白色坏死点覆盖;大肠黏膜和小肠前段充血、出血,小肠内容物混有血液;肺脏出血;雏鸭表现为关节炎,切开后看见关节腔内有肉芽组织以及干酪样分泌物,关节囊分泌浆液和黏稠液体。

5 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通过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但必要时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测方法是将采集的病料接种于培养基,然后进行分离细菌。病原的鉴定常采用菌落涂片镜检、动物接种试验和生化鉴定。多杀性巴氏干菌的鉴别需要进行酶生成、选择性代谢试验以及糖发酵等生化试验。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确保饲料均衡营养;各日龄的鸡分群饲养,科学调整饲养密度;确保禽舍通风良好,防寒保暖;按时驱虫,提高免疫力;引种必须来自非疫区,到场后需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才可以混群;强化禽场环境及禽舍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6.2 免疫接种

在鸡1个月左右时,用弱毒疫苗饮水接种,3个月左右的时候进行二免,保护期为3个月左右;灭活疫苗首免需在10周龄,17周龄时进行二免,保护期为6个月左右;鸭和鹅的免疫接种,可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或禽霍乱弱毒菌来进行免疫,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6.3 治疗

6.3.1 抗生素

及时确诊,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可用链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对禽霍乱的疗效明显。链霉素在治疗成年鸡和鸭时,每只肌肉注射0.1g(10万IU),一天两次,连续使用3d。用土霉素治疗,可在饲料中添加0.05%~0.1%的土霉素,连续使用5d左右。

6.3.2 喹诺酮类

利用恩诺沙星按每1kg体重50mg的量进行饮水免疫,连续使用5d左右。另外,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对只来禽霍乱疗效也很好。

6.3.3 磺胺类

磺胺-间-甲氧嘧啶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按5∶1的比例混合,然后按30mg/kg的量混入饲料中喂食,每天喂食一次,连续使用7d左右。

6.4 疫情控制

禽场发生禽霍乱后,要无害化处理病死家禽;加强对场区环境和禽舍的消毒;对全群投喂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以预防和控制疫情。附近其他养禽场要紧急免疫接种疫苗,预防禽霍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