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吉林省长达5个多月,鱼类安全越冬问题,成为发展养鱼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池塘养鱼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水体溶解氧是越冬期非常关键的因素。
冰下水中溶氧完全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如果浮游植物产氧量少于生物呼吸等的耗氧量,那么水中溶氧量则逐日减少。
越冬池溶氧量的垂直分布情况与池水透明度有密切关系。当池水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冰下照度随水深而递减,各水层的浮游植物产氧量也随照度削弱而递减,加上底层有机物分解耗氧,所以,通常表层溶氧量多于底层。
覆雪的越冬池水体中溶氧量,会因生物等的消耗而逐渐下降,同时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差,不能满足需要,会产生缺氧现象。
鱼类能否安全越冬,采取增氧措施极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增氧。越冬池必须配备机井和水泵。当越冬池水中溶解氧下降到3毫克/升,要立即采取机械增氧措施。
注水增氧。越冬池缺氧时,可抽取机井水或江河、湖泊、水库、贮水池水注入越冬池,注水时,要有30米以上的曝气流程,并使注水口离冰面有2米以上落差和设击水板,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原池循环水增氧。越冬池发生缺氧时,可打冰眼用水泵抽取原池水,使其在空气中溶入氧气后从另一个冰眼流回池中,以增加池水中的含氧量和放出有害气体。循环水增氧也需使池水经过30米以上流程。
循环水增氧的优点是增氧速度快,在越冬池发生紧急缺氧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抢救,但当溶解氧上升到6毫克/升时应即停止循环。
生物增氧:在有机械增氧保证前提下,各地还要普遍推行生物增氧技术,其优点可以减去机械增氧刨冰的辛苦、注水增氧和原池循环水增氧的不便,以及注水增氧和原池循环水增氧可能带来的池塘水温过低对鱼不利的影响因素。
药物增氧:增氧药物,可以通过冰眼注入水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