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性疾患
产前、产后瘫痪。高胎次母猪因缺钙引起四肢疲软、站立困难,强迫站立时全身发抖、嘶鸣、并立即倒卧。治疗原则是补钙,可以肌注胶丁钙、骨化醇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时间应稍长些。
风湿症。前肢、后肢或前后肢同时发生。发病猪的肩、腰、臀部肌肉僵硬、疼痛、跛行明显或站立困难。强迫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僵硬症状会减轻。这是与瘫痪症鉴别的要点。治疗主要是肌注或静注抗风湿药,如水杨酸钠、乌洛托品、双氯酚酸钠及地塞米松,配以灌服防风散、独活寄生汤,疗效明显。针灸与自家血疗法也有一定疗效。
单肢性疾患
外伤。为个别性散发,检查时要格外注意蹄底和及蹄叉部,应先清除污物,再用双氧水冲洗后用高锰酸钾水冲洗,再涂以红霉素软膏或其他软膏。必要时须用布包裹。
肌腱拉伤。多偶发于30-150斤体重的青年猪,常因打斗或地面湿滑而拉伤某肢肌肉或筋腱,轻度可不治自愈,重症需肌注镇痛剂,特别严重的需热敷或进行封闭疗法。
传染病性疾患。因感染病原性微生物而引起的肢蹄病变,此类疾病有一定的传染性,患畜有一定的数量和相似症状。
口蹄疫。症状明显、治愈困难。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对症治疗。属于国家规定的一类传染病,确诊后要上报有关部门。稀有贵重品种或种畜需要治疗时,应先肌注抗血清,再用0.1%的高锰酸钾冲洗患部,然后涂上紫药水或阿昔洛韦软膏。如有细菌混合感染,尚需每天上、下午肌注抗菌药物,连用3-4天。
腐蹄病。病原为坏死杆菌,常发生于生活在泥泞地面或地面不洁的猪群。细菌通过伤口感染,使病猪某肢的蹄叉、蹄底、蹄冠部肿大、溃疡、糜烂、坏死。 早期发现确诊后,要肌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病程的后期要配合常规外科处理:如切开脓肿、清洗创腔、涂抑菌药物等。
链球菌性关节炎。能引起猪关节慢性炎症,病猪前肢腕关节、后肢跗关节的单侧或双侧充血、肿大,表面出现纤维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囊壁增厚、发硬,引起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局部可切开排脓、清创、撒布抗菌粉剂、包扎。肌注红霉素、头孢类抗菌素,连用4天。
浆膜炎性关节炎。是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腹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呈慢性经过。患猪先表现为食欲减退,抻懒腰,后呕吐,此时腹腔已发生炎性渗出、腹水及粘连。前后肢主要关节腔炎性渗出,进而四肢活动障碍,卧地不起。可肌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