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信息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参考咨询"三农"信息服务
鱼苗早期易生病害预防方法
作者:来源:农村网更新时间:2016-03-29

气泡病

  

病原:水中某种气体(氧气、氮气等)过饱和。越小的个体越敏感。


症状:最初感到不舒服,在水面作混乱无力游动,不久在体表及体内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苗还能反抗其浮力而向下游动,但身体已经失去平衡,时游时停,随着气泡的增大及体力的消耗,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在水面,不久即死。


预防方法:主要是防止水体中气体过饱和。


①注意水源,不要用含气泡的水(有气泡的水必须经过充分曝气),常开增氧机。


②池中腐殖质不应过多,不用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掌握好投饲量与施肥量,注意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多。


③水温不要相差太大。


治疗方法:


①发病时,立即加注溶解气体在饱和度以下的清水,同时排除部分池水。


②每亩用4千克-6千克的食盐,向有气泡病病鱼的水面均匀泼洒,一般在数小时内便可见效果。


跑马病


病因:主要由于鱼苗下塘后,天气阴雨,水温偏低,池水清瘦,池水肥不起来,池中缺乏鱼苗的适口饵料。也有的因夏花培育池漏水,引起水质变瘦,加之投饵不及时。


症状:鱼苗(种)成群结队,围绕池边逛游,形似“跑马”,长时间不停,最终因体力消耗殆尽,而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①鱼苗放养不能过密,尤其是草、青鱼。鱼苗饲养10天后,应及时投喂适口饵料。


②防止鱼池漏水,认真检查进水口。


③发病时,立即用芦席或竹帘隔断鱼苗逛游路线,并同时投喂一些适口饵料以诱其摄食,可终止“跑马”。


④将夏花鱼种移放到已培育有丰富浮游生物的鱼池中。


⑤一般上面第3条效果不明显,可采用投喂面粉,或者用通威饲料的鱼种料的粉料,效果明显,且能解决根本问题。


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


病原: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


症状:车轮虫等大量寄生鳃部时,引起鳃部肿胀,鳃部张开,鳃丝暗灰色,体色变黑,离群独游,不摄食,逐步消瘦。同时寄生虫不断在鳃上活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的粘液,引起烂鳃,妨碍鱼的呼吸,从而影响鱼的正常代谢作用,严重时也可引起批量死亡。


治疗方法:


①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浓度:0.7毫克/升。


②用“纤灭”(主要成份为青蒿末)全池泼洒,或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纤灭”粉投喂,每千克体重0.3克-0.4克(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6.0克-8.0克),连用5天-7天。


指环虫、三代虫


病原:指环虫、三代虫


症状:大量寄生指环虫、三代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治疗方法:


水温20℃-30℃时,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池水用药0.2克-0.3克,效果较好。


白点病(小瓜虫)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小瓜虫的幼虫浸入鱼体的皮肤或鳃丝组织后,吸取鱼体营养,引起组织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一个个小白点,开始发病时,体表、鳍基部略见发红,病鱼呆滞于池底或堆积在鱼池的角落,继而白点出现,逐渐增多,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白膜,皮肤发炎,拒食,多从鳍条边缘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


①小瓜虫适宜的水温为15℃-25℃,<10℃和>28℃发育停止,28℃以上时幼虫极易死亡,因此升高水温可预防小瓜虫病。小瓜虫幼虫24小时找不到寄主即死亡,但目前已发现在28℃以上水温中有白点病发生。


②做好鱼池及鱼体消毒。


③防止池水过度污浊,此为白点病引发的重要原因。

治疗方法:


①用“纤灭”(主要成份为青蒿末)全池泼洒,或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纤灭”粉投喂,每千克体重0.3克-0.4克(按5%投饵量计,每千克饲料用本品6.0克-8.0克),连用5天-7天。


②用甲醛60毫克-80毫克/升浸泡病鱼10分钟-18分钟(视水温的高低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此法只在发病初期疗效显著,如检查发现晚了,病鱼身上布满小白点,即使连续用药,苗种的损失也很大。